![]() |
|
作者:颜建国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有中国气派的英雄文化产业是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振奋民族精神、在国际舞台上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力保障,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内含的文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一,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突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构成国家的综合国力。 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首先是在冷战时期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类国际关系理论。冷战结束前后,出于对冷战对抗与结局的规律性思考,综合国力研究一时成为国际战略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主要围绕综合国力的构成、作用及特性等要素展开,其核心内容是实力评估。 在1990年美国政客兼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前,美国学者摩根索提出有代表性的九要素构成论(地理、自然资源、人口、民族特征、国民士气、工业能力、军备状况、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法国学者雷蒙·阿隆曾提出三要素构成论(占有空间、物力人力资源、集体行动能力)等。我国研究于冷战后跟进,也相继提出如七要素构成论(基础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外交实力、精神实力)等。 这一阶段的主流研究虽然涵盖软硬实力内容,但并未明确指出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软实力既没有成为国力研究的重点,也未被大国普遍接受为制定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新旧世纪交替前后,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成为国际战略研究的新宠,逐渐成为相关大国制定国际战略时的重要参考。继西方大国强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国和俄罗斯也相继使用国家软实力或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并将其改造成为国家战略。2006年,我国官方首次提出“国家软实力”概念。一年后,“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全面阐述了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与原则。 当前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正面临着至少三个不平衡。 第一,国际战略竞争态势的不平衡。综合国力的根本属性是竞争,无论是国家硬实力还是国家软实力,只有在国际竞争中作用于具体对象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离开竞争,就无法评估其实力。当前,美国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的43%,欧盟占34%,日本约占10%,韩国约6%,中国只占3%。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将在长时间内处于弱势状态。其原因有:世界软实力竞争中的主流文化是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世界扩张而长期形成的西方文化;世界社会主义文化随着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长期处于低潮期;西方国家文化产业不仅在工业化时期主导世界文化产业,在信息化时代仍将主导世界文化产业。 第二,国家硬实力与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不平衡。软实力虽与硬实力构成综合国力,但在分解构成综合国力要素中,软实力充其量只能占五分之一。因此,国际舞台上的综合国力较量并不能替代软实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竞争出现的平衡态势也不能替代软实力的失衡态势。在和平时期,基础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和外交实力并不会每时每刻直接参与软实力的竞争。而在和平时期,软实力竞争始终处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处于弱势方在软实力竞争中会更加失衡。 第三,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的不平衡。改革开放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奇迹,也创造了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但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基础影响并改造着上层建筑的变化,国家软实力建设遇到严峻挑战。相对于国家硬实力的发展业绩,软实力建设的成绩单便显得有些逊色。 建设在国际舞台上能与西方主流文化抗衡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确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须从容应对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若干不平衡挑战。其核心是协调硬实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设发展步调,在持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给文化软实力建设补课,甚至在一定时期将文化软实力建设放到优先地位,下决心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建成能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国家软实力,确立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格局中应有的地位。 二,有效应对威胁,把握发展机遇,建立中国英雄文化软实力模式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包括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安全战略是针对文化安全威胁的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是关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目标、路径与原则等的总体设计与实践。以文化安全战略作为牵引,在有效应对文化安全威胁时把握文化软实力发展机遇,推动以中国特色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创建具有中国气派的英雄文化软实力模式,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与英雄儿女品牌联盟主席颜建国在 “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暨“寻找英雄儿女足迹”电视栏目合作发布会现场亲切交流 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威胁。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部威胁压力始终呈上升势头。二战结束后的前十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浪潮,在与西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一度处于上风。但自5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文化软实力通过三次较量,建立并强化了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给我国文化安全造成持续压力。⑴第一次较量是在苏共20大之后,美国利用苏共否定斯大林引起社会主义阵营的混乱和分裂,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扭转了二战后西方国家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⑵第二次较量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通过多年的文化软实力经营,最终促成了苏联解体。一个与西方硬实力大体平衡,竟然由于国家软实力失衡和西方国家坚持推行软实力战略而导致社会主义苏联大厦的坍塌,这是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⑶第三次较量是西方国家挟冷战胜利之余威,在独联体和中东国家推行“颜色革命”,短短几年,便以非暴力手段改变了中亚、东欧和中东北非地缘政治板块的颜色。中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当然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竞争对手和颠覆对象。但出乎西方国家的意料,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不仅顶住了苏联解体和“颜色革命”的压力,而且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当代世界确立了光辉的中国模式。因此,中国与西方软实力的较量注定是一个长期的拉锯过程。在这一较量中,中国力量在成长壮大,但在特定时期内仍将被迫处于守势,不得不面对西方软实力咄咄逼人的攻势姿态。 由于国内经济制度和利益取向的多元化,在外部威胁的鼓动、支持和操纵下,来自国内方向对文化安全的压力也在增加。我国现阶段由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和多种利益主体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多元文化形态与多元价值取向。文化市场化在带来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媚外文化和低俗文化提供了滋生土壤。外国资本进入,外部敌对势力在社会生活全面渗透,并欲占领某些文化、教育、舆论阵地,并试图培植一支威胁包括国家文化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服务于西方国家利益的势力。市场经济中消极的无序竞争和商品交换原则土壤,滋生着拜金主义、个人极端主义、贪污腐败、历史虚无主义和普遍的颓废情绪,冲击着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秩序。在某些领域和范围,本是社会主义文化立足点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和工人阶级意识在一些领域和地方几乎荡然无存。 文化安全威胁尖锐地摆在面前,解除上述威胁,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决定了国家软实力建设战略也应该采取以攻势姿态为核心的积极防御策略,即在国际意识形态竞争中总体采取防御姿态,在国内意识形态领域采取攻势姿态。在严峻挑战面前,不应只是被动应对,而是要制定整体和局部战略规划,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文化软实力模式,为建设与国家硬实力相称的国家软实力不断注入活力。 英雄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国文化之魂。它凝聚了爱国主义、民族品格、世界理想和时代精神,体现了忠诚守义、艰苦奋斗、敢于胜利和勇于献身的优良品质,它是奔流在华夏文明长河中永不停息的波浪,闪耀在世界文明天空中的七彩虹霓。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英雄的旗帜永远不倒,它始终是国家和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和财富。无疑,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从英雄文化软实力着手,建设英雄文化软实力模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建设英雄文化软实力正面临若干机遇。 第一,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展英雄文化产业正当其时。近20多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面对旧的发展模式的挑战,纷纷修订发展战略,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我国已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借推动“一带一路”有利契机,努力做大做强。 第二,全社会经过多年实践,吸取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建设积极的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人和鼓舞人、有效抵御外部文化渗透和颠覆的文化软实力的共识。英雄文化再次成为全社会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家园。 第三,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文化消费在家庭消费比重逐年增加。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材料,2015年我国文化消费占居民总消费的6.6%,而其潜在的消费能力为30%,大约有3.6万亿的消费缺口。消费的增长无疑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力引擎。 第四,文化产业正面临新技术变革,世界大国发展文化产业新技术和新领域差不多处在一个起跑线上,这为后来者提供了接近、赶上甚至弯道超越的机会。我国凭借国家硬实力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若干优势,有机会有能力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提速。 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文化软实力模式,应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以英雄人物、英雄群体、英雄业绩、英雄精神为内容,将传统形式与创新形式相结合,以国家英雄文化产业品牌为龙头,在内具有凝聚力、在外具有竞争力的英雄文化软实力建设。就如同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一样,英雄文化软实力建设模式将会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全面建设。 三,处理好若干矛盾关系,发挥优势,提高效益,创建中国气派的英雄文化产业英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在内外各个层面产生若干矛盾关系,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才能全面提升拥有国家品牌的英雄文化产业竞争力。 第一,处理好英雄概念中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努力拓展边界效益。英雄概念包括特有属性的内涵和适合该概念的所有对象的外延。其内涵指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其外延指由内涵决定的英雄业绩、英雄元素、英雄气质和时代精神等。英雄文化以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为主体,涉及由其实践、作用与影响所产生的全部精神成果及其衍生物。英雄文化产业以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作为创作主题的同时,得以寻求和拓展其精神成果及衍生物的边界效应。凡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产品均是英雄文化概念外延边界效益成果。因此,英雄文化产业是既坚守原有阵地,又不断向外开辟广阔空间的文化产业载体。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国英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生活方式,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之间,记录了祖先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后世的美好心愿,生活方式融入为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文化的各个分枝,应当得到弘扬。
“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暨“寻找英雄儿女足迹”电视栏目合作发布会现场 第二,处理好英雄的中国元素与世界元素的关系,使中国英雄文化融入世界主流文化,确立自己的话语权。英雄元素是由英雄内涵所决定的英雄特质。中华英雄儿女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先进性和世界性的历史与时代特征:⑴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英雄的创造者。英雄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民的英雄儿女,是时代和群众的产物。⑵实践性。英雄顺应历史潮流,投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国家统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出自身价值和做出杰出贡献,是伟大实践的先行者和弄潮儿。⑶先进性。恩格斯在晚年曾谈到历史的合力是由无数单个的愿望意志组成无数相互交错的平行四边形,并由此产生出总的合力,即历史结果。在实践中,每个人均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那些顺应历史潮流的,具有超群能力、品质和智慧的英雄、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总是在合力的形成中发挥着先进作用,对推动历史前进做出独特贡献。⑷世界性。中华英雄儿女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还具有鲜明的世界特征。他们勤劳、勇敢、忠诚、智慧、爱国的品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已超出民族精神的范畴,而成为世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中国英雄儿女的特性与中国英雄元素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土壤,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花坛里的艳丽花朵。外国英雄文化虽然被打上鲜明的异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烙印,但也体现出人类精神世界里的共同情感与审美趣味。中国文化产业既要坚持自己的特殊性,展示鲜明的民族风格,又要在世界性上做足文章,将中国英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取得自己的话语权,并经过不懈努力,使中国英雄文化产业成为世界文化竞争中的有战斗力的奇兵。
在“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暨“寻找英雄儿女足迹”电视栏目合作发布会上,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英雄儿女品牌联盟、星光影视园、中影集团和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第三,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英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对英雄共同特质的概括,是对英雄本质的抽象,体现了英雄特性的统一性与普遍性。这种统一性和普遍性决定了英雄文化产业创造健康的、积极的、先进的、服务于民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属性。但这种基本属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产品的多样化形式。无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都呈现出多样化与特殊性的特性。英雄人物的多样性、英雄业绩的多样性、历史背景的多样性,民族生活的多样性等,构成英雄文化丰富多彩的生动画卷,呈现出各个英雄个体的独特魅力,从而汇聚成中华英雄文化的奔腾河流。中华五千年文明,灿若星辰的英雄人物,撼人心魄的英雄行为,波澜壮阔的英雄业绩,这些数不尽的素材、数不清的形象和数不清的场景,构成英雄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的丰富矿藏。面对历史与现实如此丰厚的馈赠,中国英雄文化产业没有理由讲不好中国英雄故事。英雄元素在世界上有共同性和共通性,西方文化产业可以把花木兰和孙悟空等中国元素作为其成功产品的材料,我国的英雄文化产业不仅更能利用好中国素材,而且有必要和能力将西方文化素材嫁接于中国的英雄文化产业,用中国价值观和世界语言来讲好世界故事。
第四,处理好产品内容与创新形式的关系,生产出适应时代潮流的创新性优秀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传统文化产品本来就是既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产物。进入21世纪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潮正席卷而来。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储、传播形态正在被新的创新形态所取代。几十年前在剧场看戏的人们,绝对想不到以后可以在上班路上观看自己随意选择的剧目;钻图书馆的学子们也难以想象以后可以在家里办一所数字图书馆;宅在家里的人们更想不到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欣赏在异国首演的剧目。新技术、新领域、新变革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形态,也在改变文化市场的消费形态。就如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变革一样,这种大变革虽然不可能全面否定文化产品的传统形态,但已经并将继续对其形成巨大冲击。进行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等问题必然成为英雄文化产业建设必须解答的课题。完成这一使命既要靠业界的共同努力,又需要扶植、支持和培育拥有国家品牌的英雄文化支柱产业。这种拥有国家品牌的文化支柱产业具有传统生产者不具备的发展优势:⑴可以凝聚社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以形成合力;⑵能制定长远规划,展开战略布局;⑶有能力吸收、培养和使用有战斗力的文化产业精英队伍;⑷有较强的造血能力,能抵御、化解某些市场风险。每一项产业都有“骨干”,英雄文化产业也不能例外,建设好拥有国家品牌的英雄文化支柱产业势在必行,生产出为市场所接受且有生命力与竞争力的创新性英雄文化产品势在必行。 第五,处理好文化产品与英雄文化产业的关系,确立国家的英雄文化的品牌。传统文化产品形态,如绘画、刺绣、陶瓷、戏剧、电影与图书等一般表现为相互割裂的独立存在,而在数字化时代,数字电影、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动漫网游、网络视频、移动新媒体、“互联网+”等不仅内容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而且其终极产品有可能出自一家拥有国家品牌的支柱型文化产业。以独立方式表现的文化产品是传统文化产品的显著特征,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价值与人文关怀深深嵌入中华文明机体中的文化基因,永远不会磨灭。但是,任谁也无法改变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这一规律,踏着新技术歩点、综合各种艺术内容、熔不同形态文化产品生产于一炉的新的文化产业旗舰模式,必将大行其道。据统计,带有这种新生产模式气息的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02年国内只有48家,2012年上升到1457家,2014年达2570家,2015年略有回落,为2506家。在园区建设中,形成国家级、省市级、基层文化产业群三级体制。其中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与英雄文化紧密相连,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也应认识到,与美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好莱坞和迪士尼产业集团相比,我国如此众多的文化产业园尚未形成可与之抗衡的能力与合力。因此,不能只满足于生产出几件优秀文化产品,而要拥有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线,拥有源源不断地生产优秀文化产品的联合企业,拥有自己的闪亮于世界的文化产业符号。这一目标的达成费事耗财劳心,应以建设军事航空母舰的决心、财力和毅力,打造英雄文化的航空母舰,经过磨练和奋斗,使之成为好莱坞和迪士尼之类国际文化产业巨头尊敬的竞争对手。
出席“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暨“寻找英雄儿女足迹”电视栏目合作发布会的嘉宾在交谈 第六,处理好商业运行中文化产品的特殊价值与社会情感认同价值植入的关系,用英雄文化塑造中国精神。文化产品最终表现为市场经济的消费商品,它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附着在商品上的历史文化、文明特征、民族情感、精神追求等文化类价值。品质优秀的、为消费者所熟知的文化品牌,能够浓缩并升华文化商品的文化价值。如果这种品牌所传递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的英雄文化,消费者在与产品长期接触及其对品牌美誉度的自然扩散过程中,必然增加对产品品牌产生信赖和忠诚度,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打上英雄文化的印记,脑海里印上该产品所蕴含的英雄文化的象征符号,从而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中国精神的传播与塑造。文化品牌之所以能在社会教化中发挥作用,一是由于优秀品牌对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群体具有先天吸引力,容易被接受、感染和浸润;二是品牌具有时间和空间优势,可以贯穿于消费者从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乃至老年的全部生活轨迹,使之成为不自觉的文化价值携带者、传播者和创造者。米老鼠动画片将西方价值观植入角色和情节中,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在世界范围内已培养了几代忠实观众,可见文化品牌及其符号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因此,利用优秀文化品牌和品牌符号将英雄文化产品的特殊价值融入社会情感价值认同,是以优秀英雄文化塑造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七,处理好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坚持英雄文化产业的正确政治导向。文化产品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进入市场后,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形态存在,也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存在。因此,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即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世界上任何文化产品都具有双重属性,只不过是它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有所区别而已。英雄文化产品作为商品,它需要获取利润,以保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而且作为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商品,它要按照市场规律操作运行;但作为特殊商品,它又必须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此,英雄文化产品价值取向不能完全由消费市场来决定。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由经济地位决定的不同利益群体在政治和文化上有不同诉求,在文化产品消费趣味和习惯上,存在差异甚至相反的商品价值取向。先进与落后,高尚与低俗,圣洁与龌龊,光明与阴暗,体现在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中。那些反映了落后、低俗、龌龊和阴暗的文化产品总是换上鲜亮的包装迷惑消费者,作为与之对立的英雄文化产品当然会旗帜鲜明地与之进行斗争。中国社会主义英雄文化本来就是在与国内外反动势力所代表的没落文化长期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英雄文化产品应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高举战斗旗帜,勇于同各种诋毁革命英雄人物、抹黑党和社会主义形象、企图分裂国家的文化产品正面交锋。因此,英雄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决定了它先天具有反对没落文化的特质,而且具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优秀品格。
英雄儿女品牌联盟主席颜建国设计的《英雄儿女》品牌符号价值运行发展模式图 第八,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英雄情感基因植入民众生活方式之中。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产品要赚钱、能造血、可致富,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商品经济法则,天经地义,其目标坦荡而高尚。但是,英雄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和传播没有理由不兼顾社会效益。所谓社会效益就是能促进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传播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些腐朽的、糜烂的、黄色的、反社会主义的、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怀疑主义的、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主张与社会效益背道而行。在这场有关社会效益的较量和竞争中,英雄文化产品不仅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胜之;而且要以多彩内容,以及为人所喜闻乐见的、能反映世界先进技术的丰富形态胜之。在这一过程中,它势必能唤醒在某些角落里沉睡的英雄情结,将英雄情感基因植入民众生活方式之中。
在“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暨“寻找英雄儿女足迹”电视栏目合作发布会上,张黎上将、赵兴发中将、顾德欣教授、李闽榕等嘉宾与活动主办方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英雄儿女品牌联盟和星光影视园为发布会剪彩 第九,处理好“立得住”和“走出去”的关系,夯实国家英雄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持续增加。据统计,近12年来,中国文化创意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3%,比同期GDP增长率高出4.73%个百分点。于此相适应,以各类英雄主题的文化产业园也大批涌现。当前,包括英雄文化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正处于健康发展阶段。“走出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有利的条件是:⑴中国是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自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主义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斗争始终是贯穿于国际斗争的一条主线。尽管在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理想仍在一些国家和劳动者群体中根深蒂固。建国后,中国经过近70年的努力奋斗,以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率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显示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中国特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阔市场。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实力、有意志、有能力在世界文化产品市场和意识形态较量中占有一席之地。⑶中国拥有传统英雄文化的沃土,有一支文化产业大军,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特别是有国家的鼎力支持,能聚合为攻城略地的卓越能力。不利条件是:西方国家文化产品搭政治军事优势的班车,具有先发优势;世界文化市场主要份额已被西方文化产业瓜分;中国国内尚未整合形成能与西方文化大鳄掰手腕的英雄文化产业旗舰;国内英雄文化产业转型尚未完成,开辟国际文化产品市场的经验不足等。当前,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大幕已经开启,中国英雄文化产业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争得应有的地位,就在此一搏。投身于中国英雄文化产业,担当好自己的文化角色,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编辑:大鹏 来源:众谷新闻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495600785@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品牌
|